Search

(從#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 看到的,分享貼文後再貼連結好像會被蓋掉,就直接貼了)
  • Share this:

(從#IEObserve 國際經濟觀察 看到的,分享貼文後再貼連結好像會被蓋掉,就直接貼了)
---------------------------------------------------------------------

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3266787

恩.....如果績效費是拿來改變激勵制度,那可能就還好(我自己認為希望渺茫啦)

第一個是圈內的應該都知道研究員的薪水是真的蠻可憐的,強跟弱的研究員薪水可能就差幾個月薪水而已。

也因為以前收入主要是收管理費,反正客戶也不懂,也不太理解怎樣評估基金(有錢人都老人家呀!!),業務部門很多時候比研究部門還要重要,透過不斷發當期熱門商品,把圈進來的錢重複周轉使用,賺取收入,比認真做個好商品簡單。

多了績效費可能會讓公司更願意去認真做好產品,但講白點投資是很講規模和信任的行業,規模在主管機關的保護之下我是不知道跟海外商品還有多少競爭力啦,信任在多年的overpromise後,我相信也所剩不多。

在對投資機構缺乏信任,疊加全球都在降費用的背景來看,讓人感覺只是在殺最後一匹肥羊。

這是7月Bloomberg新聞,可以看一下台灣這種收費方式可以申購到那些大fund。

https://www.bloomberg.com/graphics/2020-hedge-fund-management-performance-fees/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揀貝人,80後男孩,價值傾向的實證主義者。 曾任投信量化研究員、壽險產業研究員,現在在實業圈負責管理公司閒置資金幾十億台幣部位,主要投資美股,但仍會關注中港歐。
View all posts